10月27~29日,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2016年度工作会议在重庆召开。“十二五”期间,平台累计提供农作物种质资源实物共享43.74万份次,信息共享118.34万人次;服务用户单位1.4966万个次,服务用户4.8032万人次,服务企业1827家。该平台已为社会提供服务12年。
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刘旭院士强调,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工作是一项战略性、公益性工作,农作物种质资源的调查与收集、保存与评价,整合与共享三方面密不可分。平台在科技部、财政部、农业部的大力支持下,历经平台建设期、“定评补”和运行服务期,在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整合、共享和服务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。
就平台“十三五”工作,刘旭提出三点要求:一是持续开展资源的标准化整理和数字化表达。数据要精准化,要以信息化为引领,构建农作物种质资源大数据,破除数据孤岛现象,实现数据互相关联。二是转变服务方式,深入开展主动性共享。要创新共享方法和服务模式,要变被动“开店式”的共享为主动上门的共享,通过积极主动的资源推送和展示,引领和支撑产业的发展,推动创新创业。三是拓展服务对象,提供全方位的服务。既要服务政府、科学家,也要服务于创业者、生产者,既要提供专业化的服务,也要开展跨平台的服务。
据不完全统计,“十二五”期间,平台累计向全国科研院所、大专院校、企业、政府部门、生产单位和社会公众等提供农作物种质资源实物和信息共享,支撑国家重大工程和科技重大专项30多个、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/课题1160多个;支撑成果获国家级奖励19项,省部级奖励68项。
本文来源:中国农资导报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