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今年栽培了近8万袋黄背木耳,目前已卖完了,但价格行情不好,产量较去年也减产了6000多斤,不知道黄背木耳以后行情如何?”9月23日,什邡市湔氐镇龙居寺村9组村民李光立说。
   9月25日,记者来到什邡湔氐镇的黄背木耳种植基地,看到目前农户大棚里的黄背木耳已基本采收完,木耳干货的销售也接近尾声,不少种植户忙着联系批发商处理木耳尾货,价格11.6元/公斤。
  现状:量价齐跌 低价销售
  湔氐镇桐林村农户刘期成告诉记者,他家的木耳品质不错,出售也早,算是情况比较好的了,但现在家里仍有500多公斤干木耳尾货,希望有商家上门采购。“去年我家黄背木耳均价是10元多/斤,今年预计均价8.5元/斤。”刘期成说。
  桐林村村民岳波今年第一次种黄背木耳,一下种了4万袋,加上基础设施总共投入16万元。“今年行情不好,黄背木耳收入仅11万元,如果来年行情继续低迷,我将很难承受。”岳波说。
  什邡市湔氐镇食用菌协会理事长张文平说:“2013年黄背木耳干货批发均价9.5元/斤,2014年12元-12.5元/斤,2015年11元/斤,今年出现较大幅度下滑,目前干货均价9-9.3元一斤。去年全镇黄背木耳干货产量将近3万吨,今年预计产量4万吨左右,因天气原因较去年减产4000-5000吨。去年同期,基地的黄背木耳已经基本卖完了,但目前全镇将近5000吨左右的黄背木耳干货还没有卖,不少农户索性低价处理。”
  原因:跟风种植 互相杀价
  “出现这种情况,与宏观经济形势有关,加上种植黄背木耳的多了,出现了供大于求的情况。”张文平说,除四川外,在福建、江苏、河南等地也有大规模种植黄背木耳的基地。
  “今年5月,四川气候较为潮湿,木耳易发生病害,7-9月天气又热又干,而木耳对温度和空气湿度都有要求,从今年产量看,平均一袋木耳产量下滑10%-15%,但因天气造成的产量下降是偶然情况。”张文平说。
  “本地供应量减少,本来价格有望上扬,但种植户反而使本地产品受到市场挤压,价格自然上不去。”张文平说。
  据了解,湔氐镇种植木耳的历史长达30多年。2012年开始,湔氐镇推广棚架改造、微喷系统、绿色防控等8项新技术,加上目前正在推广的天然气灭菌、无菌工作箱、无动力换气扇等3项技术,降低了种植成本、节省了劳动力、提高了产量,每袋黄背木耳干货年产量从不到2.5两提高到了3.5两。前两年黄背木耳的市场行情较好,老百姓增收明显,湔氐镇的黄背木耳产值从2013年的3个亿增长到了现在的6个亿,黄背木耳种植一跃成为当地的朝阳产业。但随之而来的,是农户跟风种植情况严重,心理预期也较高,没有预计到可能出现的风险。
       “产供销体系不健全,农户之间出现了互相杀价的情况,没有把定价权掌握在自己手里,这也是种植基地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。”张文平说,“其实今年有的农户并未减产,但在大多数农户价格不敢松动的情况下,抢先以较低价格出手,另外的农户着急了,也跟着降价,最终导致市场行情混乱。”
        “之前看到大家抢着卖,我也以8.5元一斤的均价卖了。”岳波说。
         为何不组织较为统一的营销策略?张文平介绍,跟风的大多是散户,而协会目前能够掌握的是本协会的成员的营销进度。
  应对:抱团取暖 坚定信心
  什邡市农业局经作站站长代怀斌介绍:“去年冬季到今年上半年,我们在培训时给老百姓做了预警,不能种得太多,有些老百姓听了,有些老百姓则没听。其实今年开市时木耳价格还是不错的,最高的干货木耳能够卖到15元一斤,后来价格低迷了,有的老百姓又舍不得出手。”
        “价格出现波动很正常,重要的是农户需要从跟风种植回归到理性,首先是提高黄背木耳种植水平、提高产量,增强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突变的能力。之前协会通过技术推广,已经让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日趋成熟,接下来要相信市场的自发调节功能,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后,坚定信心抱团发展。”张文平说,“在保证产量和品质的情况下,老百姓不相互杀价,增收就有希望。”
       种植户们也在尝试突围,对明年的木耳栽培进行了规划。岳波说:“今年价格不好,明年还是维持现有的规模。”刘期成说:“今年卖得太早,容易引发相互之间的杀价行为,明年稳起卖了。”桐林村6组村民胡永德则建议:“最好有个比较大的龙头加工企业,做好统购统销,带动我们散户发展。”
       张文平也认为,目前全镇的黄背木耳种植户还比较散,需要龙头企业带动。
      代怀斌表示,什邡市农业局一直致力于引进一些做木耳精深加工的企业,但这类企业一是技术要求高,二是投资规模大,农业局这几年也在洽谈,具体落实还有个过程。
产品介绍
      黄背木耳,又称毛木耳,因外面有较长绒毛而得名,与黑木耳相比,黄背木耳耳片大、厚、质地粗韧,且易栽培、易管理,价格低廉,适合大众消费。
来源:四川农村日报

快速联系